干貨分享 | 你的RT-qPCR內參選對了么?
眾所周知,在研究基因表達水平時,往往使用逆轉錄-熒光定量PCR(即RT-qPCR)對目標基因進行相對定量。這就需要設定在不同條件下表達量都相對恒定的基因作為內參 (internal control gene或reference gene)。一般來說,大家習慣選擇一些常見的管家基因(house-keeping gene),如β-Actin (ACTB)、Actin-2 (ACT2)、GADPH、18S rRNA等。因為這些基因通常是維持細胞基本生命活動所必需的,所以人們認為無論組織類型、發育階段、細胞周期狀態或外部信號如何,這些基因的表達量都相對穩定,可以被用作內參。
然而,事實真的是這樣么?
隨著研究的深入,研究者重新審視了以往認為表達量“穩定”的那些house-keeping gene基因,發現這些基因的表達水平并不是一成不變的,而是會隨著物種差異、組織類型差異、發育階段而發生變化,尤其是在某些病理或實驗條件下變化尤為顯著。如果不加分析地直接選用此類基因作為內參,會對實驗結果、數據分析帶來極大誤導。
下面讓我們來看幾個例子。
01 擬南芥
2013年,研究者通過RT-qPCR和Microarray兩種技術分析了擬南芥的12種內參基因在鐵缺乏條件下的表達量,發現經常使用的ACT2基因在不同條件下表達水平差別可以達到2倍,而3個不常用的基因SAND、YLS8和TIP41-like表達量反而相對穩定(圖1)。
圖1 鐵缺乏條件下的基因相對表達量
02 小鼠
2022年,研究者使用5種不同算法,分析了小鼠骨骼肌中常用內參基因的表達量穩定性,并按表達穩定性從高到低排序。結果表明,常用的GADPH和18S rRNA排名都相當靠后,表達水平穩定性較差(圖2)。
圖2 小鼠模型中參考基因表達水平穩定性的綜合排序
03 人
2015年,有研究者綜述了人類不同癌種研究中使用的內參基因,發現不同癌種適用的內參基因存在較大差異。例如乳腺癌適合使用PUM1、ACTB等內參基因;而對于胃癌,則可使用B2M、18S rRNA等基因作為內參。
既然任何實驗條件下都能穩定表達的內參基因幾乎不存在,那么實際工作中應當怎么選擇RT-qPCR的內參基因呢?
? 查閱文獻和數據庫
檢索同樣物種、類似條件(疾病)是否已有內參基因相關研究。
亦可參考國家生物信息中心建立的RT-qPCR內參基因數據庫:https://ngdc.cncb.ac.cn/icg/。
? 使用多個內參基因
無論選擇哪個內參基因,在不同條件下單個基因的表達水平始終存在一定差異,最好的策略是使用2個以上的內參基因。對人肺癌基因表達水平的研究表明,聯合使用3-4個基因作為內參可以大幅提升穩定性(圖3)。
圖3 五種條件下人肺癌內參基因/組合的表達穩定性排名
? 使用軟件分析內參基因穩定性
已有多種軟件用于分析內參基因結果的分析,常用的分析工具有:
-
geNorm (https://genorm.cmgg.be/) -
NormFinder(https://www.moma.dk/software/normfinder) -
BestKeeper (https://www.genequantification.com/bestkeeper.html) -
RefFinder (http://blooge.cn/RefFinder/)
其中,geNorm和NormFinder下載安裝比較麻煩,已有好心網友二次開發的網頁版供使用:https://seqyuan.shinyapps.io/seqyuan_prosper/。
相關產品
愚公生物提供高質量的逆轉錄和熒光定量PCR產品,助力基因表達研究。
參考文獻:
1. Han et al. (2013)Biometals. 26:403–413
2. Ma et al. (2022) PeerJ. 10:e14221
3. Sharan et al (2015) Cell Oncol. 38:419-431
4. Gu et al (2023) Front Oncol.13:1178629